作為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海綿城市的建設正在全國陸續鋪開。曾幾何時,每逢暴雨來襲,“全城看?!薄班粥执虼薄W友們的戲虐一度透露出對城市內澇的無奈。少則旱,多則澇,如何更多利用自然的手段,平衡水與城市的關系已成為新經濟常態下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論指引下,隨著“綠色海綿”理念的逐步深入,類似的尷尬局面將逐漸得到明顯改觀。“海綿城市是針對現有城市問題提出的,目的是解決環境與建設之間的矛盾?!敝袊鞘幸巹澰O計研究院水務分院副院長謝映霞強調。城市排水防澇系統建設將不再以“修大管子”為主,包括綠地、公園、道路、廣場、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在內的建筑都將像“海綿”一樣會“呼吸”。
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載體,顧名思義,也就是城市要像海綿一樣,遇到雨水時把它們吸納起來,缺水的時候再吐出來利用。屆時,整個城市將建立“滲、蓄、滯、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可將近8成雨水留住。據了解,通過試點建設,許多區域性片區探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在防治城市內澇、治理黑臭水體、改善人居環境方面,也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推進海綿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近年來國內政策持續加碼。早在2012年,海綿城市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4年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隨后,在2015年出臺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指引下,各地加快升級城市排水系統的步伐。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3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如何使城市更有“里子”?眾多業界人士指出,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是建造海綿城市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它不僅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從長遠看,更會產生無可估量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利用“海綿作用”,對雨水吸收和釋放乃至加以利用,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而景觀設計、園林綠化工程亦要兼顧“里子”,誠如河道走勢設計變直為曲,恢復自然原貌,以涵養水源。
迄今,全國有重慶、濟南、武漢、福州等30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重點項目投資累計超14萬億。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消息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項目的實施,在緩解城市內澇、消除水體黑臭方面已見成效。以第一批16個試點城市為例,區域內13條黑臭水體(占試點區域內黑臭水體總數逾40%)、171個易澇點(占區域內易澇點總數的近58%)已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