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專業是一個內部認知門檻比較明顯的專業領域。水、氣、土壤這些環境介質雖然互有關系,但涉及到技術層面往往隔行如隔山??蛻舨欢夹g也是常態。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環保企業就某一項目需求可以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同質性也比較高,區別多在于項目管理能力,對特定類型的客戶的熟悉程度不同上,而非底層的技術原理區別,即“大家都能做,區別是你能做到75分,他能做到80分”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客戶,特別是不懂技術的客戶感知到技術的優勢就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也經常因環保企業的“工程師”思維而被忽略。
更為通俗地說,客戶(包括政府客戶和工業客戶)已經越來越相信自己的直接感知——眼見為實。環保企業的工程師們在關注產品核心技術參數和性價比的提升之外,也要關注如何在現場演示的過程中讓客戶印象深刻。
即使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一項海外技術如果應用在某一系統或工藝,使客戶甚至公眾的切身感知更強,哪怕技術對核心技術參數的提升有限,其價值也不可忽視。
環保企業到底需要哪些海外技術?很多回答是:需要效果好、運行穩定、人力投入少、建設(生產)周期短、價格低、適用性廣、品牌知名、競爭壁壘高、不易被抄襲的技術。但這終究是企業對于技術的一種期許。這樣的技術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卻是極難獲得的技術。
之所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在項目中,筆者確實會遇到客戶對海外先進技術存在不切實際的預期,而在發現某些指標難以滿足預期后,就對這種技術大失所望。
在任何一個有足夠競爭者,較為充分競爭的領域,各個維度都能勝出同類的技術和產品基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