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家近年來釋放的強音信號,無論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是《“十三五”節能產業環保規劃》,創新曾被屢次提及。順應時代潮流,創新驅動發展,這將是企業前進的不二法門。
得益于政策的加碼,我國環保產業雖然得到飛速發展,但核心技術不足、創新不到位仍是行業長期發展的痛點;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領域,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產業化的技術。而這也成為我國短期內難以誕生千億級別環保企業的關鍵。
市場上,為拓展企業自身發展的寬度和廣度,不少企業通過收/并購來拓展業務,極力搭建起良好外部環境。但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換不來、求不來,而且環保產業不是拼裝設備的,拼的是技術。
根據2017年《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環境產品出口國,但環境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仍較弱,大氣、水、土壤等領域的監測設備基本依賴進口。
以環境監測為例,在全國zhuanli中,環境監測領域的zhuanli只占1.5%。另外,在土壤修復領域,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核心技術仍存在很大差距,行業技術基礎薄弱。也正因為此,作為一個年輕氣盛的新興產業,土壤修復行業還需不斷摸索前進。
總體而言,從“野蠻生長”回歸理性,告別政策依賴,我國環保產業是時候自我創新了。正如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所言,“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研發,經歷了近40年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創新到了一個新拐點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