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展現了上下游溝通聯動,共護一江清水的成果。多年來,新安江跨省斷面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標準,躍居成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皖浙兩省聯合監測的公開數據顯示,迄今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下游的千島湖湖體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Ⅰ類。而在過去的6年時間里,總體水質為優,達到二類地表水標準,試點環境效益逐漸顯現。
從2011年起,財政部、環保部牽頭啟動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用6年時間,兩輪試點,總投入超過34億元。首輪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涉及上游的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下游的杭州市淳安縣。在考核方式上,以皖浙兩省跨界斷面水質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4項指標來加權,綜合測算出補償指數。以斷面考核為依據,建立獎懲分明的生態補償機制,將環保責任與經濟掛鉤,打通了橫向生態補償的技術障礙。
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皖浙兩省的“對賭”。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而“億元對賭水質”的制度設計,也開啟我國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的“新安江模式”。此后,首輪試點的績效評估認為,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拐點,與新安江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2015年9月,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繼續推進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標志著新一輪補償試點工作正式實施。第二輪試點按照“分檔補助、好水好價”標準,提高了資金補助的標準,中央資金3年總額度還是9億元,分別按4億、3億、2億的退坡方式進行補助,實現環境同治、成本共擔,效益共享。也正基于此,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融合的發展道路正越走越寬。
而從1.0版本升級為2.0版本,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也不只是投入的增加,而是更加全面的、深度的合作。皖浙兩省各增加1億元,主要用于安徽省內兩省交界區域的污水和垃圾治理,特別是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在水質不斷向好的同時,考核標準提高了8%左右,水的監測點從10個增加到44個,監測項目也從原來的近30項增加到百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