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的環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通過環保督查巡視制度,以及加強對于環境污染的懲治力度,環境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否認環保政策的執行中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
環保督查通過回頭看、公開曝光、約談政府部門負責人、搞城市環境質量排名等方式,給了地方政府很大的壓力。這也使地方政府開始下重手整治環境。但在這過程中,也存在手段粗放、過分依賴行政手段、搞一刀切等問題。比如,河北和山西的部分地區,為了擺脫環保排名靠后的現狀,紛紛對鋼鐵、水泥、焦炭等行業進行限產、限電等方式,同時制定了產能退出目標。部分地區甚至提出了“以鋼定焦”的產能限制措施。通過行政手段,短時間內的確見效比較快,但也會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短期內環保甚至能夠給部分地區帶來很大的收益。主要是由于產能受限,導致高耗能產品的價格暴漲。8月18日螺紋鋼期貨的價格達到4500元/噸,焦炭達到了2794元/噸,相比2016年初的低位,螺紋鋼漲幅超過200%,焦炭漲幅超過350%。在外部環境惡化、國內投資下滑的當下,高耗能產品價格的暴漲,是很不正常的現象。一方面,目前國際貿易形勢惡化,中國經濟又處于去杠桿的階段,企業面臨的總需求不足,同時融資成本又高企。此時推升上游原材料成本,會使得中下游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并加快產業向外轉移的速度。另一方面,表面上看由于價格上漲的幅度高于產量減少的幅度,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短期收入上升了。但是在全球化分工的今天,供給的來源是多元化的。目前高耗能產業向東南亞和獨聯體國家轉移的趨勢就很明顯。不能回避的是,西北地區發展高耗能產業是有資源和產業鏈的比較優勢的。
當然,并不是說環保不重要。只不過在制定和執行環保政策的時候,應該更多地采用市場化的手段。政府應該明確自己能夠做什么,做不好什么。在制定目標時,也應尊重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環保的代價是推高成本,但是考慮到環保本身具有正外部性,力度合適的環保政策是有益的。但是,采取限產、控制產能等模式,則會給經濟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是向計劃經濟的倒退?,F實中,存在著更加合適的環保制度,比如征收資源稅、環境稅,拍賣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等。在這些制度下,企業會更有動力進行技術創新,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減少排放量。同時,需要認識到污染不是一天造成的,治理污染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因此,在制定環保政策的時候,應該給予企業充分的時間進行調整。需要認識到,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多的差距。工業化是后發國家實現趕超所不得不走的一步,因此在制定環境政策的時候,也應該與當前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雖然中國目前要進行增長的新舊動能的切換,但這并不意味著舊的產業就要停止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上看,產業升級并不是不要舊的產業,中國是一個大國,單單靠發展新經濟沒有辦法解決就業問題,跨越式產業調整需要時間。更為現實的情況是新經濟的增長動能快一些,傳統的行業則在滿足國民經濟需求的前提下,發展得相對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