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行業作為基礎設施,其建設規模要滿足當地一定時期的需要,適當超前建設。當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達到一定水平,污水處理能力出現飽和跡象時,當地市政部門通常會按照遠期規劃目標(一般為3-5年)對現有產能進行改擴建或是建設新的污水處理設施。政府和工業企業客戶為主,區域分散
生活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等的下游客戶主要是各地的環衛或城管部門下設的國有城建單位、市政單位、水務公司及各類工業企業,全國各地均有此類單位,其所處區域分散,地理位置較近的周邊治理企業相對容易獲得訂單;工業廢水處理的下游客戶遍布發電、化工、紡織、煙草等各行各業,行業分散、區域分散,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污染治理企業相對分散。
區域壟斷,集中度低伴隨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環保節能作用的突顯,水務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行業的競爭格局來看,區域壟斷特征明顯,2017年行業CR10僅為27.18%,行業集中度較低,未來有待集中。
一方面在各地水務事業起步之初,主要是由當地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前期進行鋪設供排水管網,后期進行管網的設備維護和更新,因此行業形成了以市、縣為單位的自然壟斷格局。另一方面作為公用事業,水務行業具有政府特許經營、初始投資大、投資回收周期長、資金沉淀性強等特點,行業準入門檻高。同時,水務行業又是典型的政策導向性和法律法規驅動型行業。從國家近年來出臺的相關政策來看,水務行業的總體方向是加快市場化,推動水價改革以提高節約用水的力度和促進對水資源的保護。這些政策內容主要包括了市場準入的放開、水價改革、特許經營和加快污水工程建設等方面內容。政府主導下的半市場化定價各區域政府對污水處理服務價格與服務質量等進行監管。
價格確定機制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并遵循以下幾條原則:(1)成本補償原則;(2)合理利潤原則;(3)反映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價格原則;(4)用戶公平負擔原則;(5)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原則。在特許經營模式下,政府由原來的直接運作者變為市場監管者和公眾利益代表者,通過獨立的監管體系和公開、公平、公正的監管制度,在保護公眾利益的同時,也保障投資、運營企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