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先進生產方式,也是達到生態治理目標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模式的本質是在生態系統、生產過程和經濟增長之間,通過無污染、無生態破壞的技術工藝流程達到良性循環。它要求運用生態與經濟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使得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協調、統一、和諧。與傳統的生產模式比較,循環經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傳統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產品--消費--廢物排放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模式。所有的廢渣、廢水、廢氣、生活垃圾和其他污染物,不加任何處理,隨意排放到環境中。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物質無限循環、轉化、增值帶動經濟發展,采用的是可逆循環、多向轉化、多級利用和無廢物排放的經濟模式,它消除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現象,力求達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無生態破壞,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的質量。
傳統經濟模式對資源的利用表現為“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高破壞”,由此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循環經濟模式對資源的利用是“合理開采、高效利用、潔凈排放、低度破壞”思路,其經濟特征為“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化”的原則。這些原則的中心意思有三點:一是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量,改變商品的過度包裝,從源頭節約資源,盡量不生產一次性使用的產品;二是不斷重復使用消費品,盡量延長消費品的使用壽命;三是將使用過的垃圾、廢物變成再生資源,制造新的產品,而不隨意排放廢物。20世紀末測算,世界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對產品的貢獻率為鋼45%(美國為58%),銅62%,鋁22%,鉛40%,鋅30%,紙制品35%。1997年世界紙張主要生產國的再循環利用率為德國72%,韓國66%,日本53%,美國46%,而我國僅為27%,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治理是末端治理,治理成本高,周期長,成效不明顯。相比之下,循環經濟模式則注重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控制。
循環經濟模式是全程清潔生產。全程清潔生產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理念更新與技術換代。清潔生產對污染控制是由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和源頭治理。循環經濟模式要求企業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設備,實施全程清潔生產管理和綜合利用等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在生產、服務和產品消費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創造一個全程清潔的生產過程。循環經濟模式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其基本目標是減少乃至消除生產過程、產品與服務的有害影響。從生產過程而言,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盡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就減少有毒原材料的數量和毒性;從產品和服務而言,則要求從獲取和投入原材料到終處置報廢產品的整個過程中,都盡可能將對環境的影響減至低,減少產品和服務的物質材料、能源密度,擴大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提高產品的耐用性和壽命,提高服務的質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把發展這類技術作為爭取國家戰略優勢的重要途徑,作為提高在世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